Folk Development

ABOUT
A concise review 

香港民歌發展回顧

60至70年代,歐美民歌非常流行,民歌歌手及樂隊如Bob Dylan, Simon & Garfunkel, Peter, Paul & Mary, Brothers Four等都為人所熟悉。香港年輕人都擁抱這個潮流,學習結他,組織民歌隊。那一個年代,日子很單純、簡樸。聽聽民歌,已是生活最大的娛樂。大家不會深究甚麼是民歌,只知道用木結他伴著來唱的歌,就是民歌。70年代,經常都有民歌晚會,地點多在堅道明愛的社區會堂,也有在太子道明愛、中區大會堂、大學及中學校園等。 70年代後期較著名的業餘民歌手包括Jennifer Luk、Natalie Chan、 JoJo & Teresa、Reverie、Lisa Cheung、紀文龍等。

70年代末段至80年代中香港有過一些民歌比賽(或近似性質的比賽) ,參賽者都是選唱當年流行的英文民歌。較大型的比賽包括香港電台的全港業餘歌唱大賽、星島全港業餘歌唱比賽、校際音樂節民歌比賽、山葉結他大賽(又曾稱香港結他大賽)、第一Pop Folk歌唱大賽 、香港電台夏日樂消遙、全港十八區業餘歌唱比賽合唱組等。社區亦都經常舉辦大大小小既歌唱比賽, 比較大型有中西區歌唱比賽。當年每個比賽參加人數, 隊伍十分多,通常都超過五十個單位。經常能在比賽中獲獎的樂隊包括Ariel & Agnes, Trinity, Mercury, D’Spectacles, Flintstones, Tri ' s Hi ' s等。至80年代中期,差不多所有大型比賽都消失了,直至2009及2010年曾舉行過的獅子會盃全港青年民歌歌唱比賽。

七、八十年代民歌式的餐廳在香港非常流行,「紅屋」、「帆船酒店」、「Point After」、「Captain’s Table」等是其中較著名的民歌餐廳,Brenda Lo盧業瑂、Albert Au 區瑞強也曾在民歌餐廳駐唱。其後這類餐廳逐漸息微,至00後只有何文田的趣屋餐廳仍有維持一段長時間現場民歌表演。

80代台灣流行校園民歌,而香港的城市民歌也開始大行其道,香港的青年朋友,以至流行歌手,都投入校園民歌或城市民歌創作。80年初,香港電台先後舉辦了多屆香港城市民歌創作大賽。當年城市民歌代表作包括《問》、《昨夜的渡輪上》、《南丫島的故事》及《青鳥》等。而民歌路線的流行歌手包括歐瑞強、盧業瑂、林志美、鄧惠欣、陳迪匡等。城市民歌的歌手包括李炳文、潘健康、陶贊新、伍婉珊等。香港民歌創作的熱潮,只維持了數年,消失於主流音樂界中。 七、八十年代很多青年中心都有成立民歌組,讓青年人可定期聚會,夾唱民歌。如元朗大會堂的弦青社,參加者多為外國人的Hong Kong Folk Society,及筲箕灣的青韻民歌組等。其中青韻民歌組相信是香港現時最長青和最活躍的民歌組之一,至今仍維持舉辦每月頭一個星期六的House Party,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參與表演及分享。

在2000年代中,一群熱愛音樂、熱愛民歌之朋友希望重新推動香港民歌的發展,成立了「香港友Folk」,其主旨為向公眾推廣簡樸清新的民歌音樂;並希望年青人透過民歌所蘊涵之人文關懷的本體價值,可以在煩囂混沌的社會氛圍中,洗滌和淨化心靈。打從2005年開始,「香港友Folk」每年都會舉辦一場以民歌為命題之大型馬拉松音樂會,多數在赤柱廣場舉行,甚獲好評。

無論如何,那一段唱民歌的日子,在不少當年的青年成長過程中,有過深深的印象。遇到合適的機會,大家都會抱著結他前來聚舊,重唱當年流行過的民歌。

 
about us
about us
about us
about us